香港免费大全资料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集团要闻
NEWS CENTER

新闻资讯

拥抱机遇 迎接挑战 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2020-12-21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引发业内人士热议。前者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五个方面对未来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进行系统指引,后者则对建筑工业化未来在设计、生产、施工、信息化融合、组织管理、科技、人才和政策保障等各方面的发展提出针对性措施。

笔者认为,两份文件相辅相成。建筑工业化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没有建筑工业化转型升级形成的足够量级作为基础,数字建造和智能建造只会停留在概念层面,成为“空中楼阁”。反过来,建筑工业化转型升级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时代背景下必须拥抱和接受创新变革。

建筑业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建筑业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既面临着机遇,也存在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参照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规律,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和城镇化发展速度表明,未来10年将是我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从“劳力型”的人均GDP向“智力型”人均GDP转型发展的机遇期,是科技生产力再次升级换代的机遇期。

西方工业强国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是18世纪中叶以来三次工业革命(蒸汽、电气和信息)驱动下的逐步升级的道路,德国2013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期间提出的工业4.0开启了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人工智能、石墨烯、基因、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和生物技术为突破口的绿色工业革命)。我国之前未能搭上前三次工业革命的“班车”,而在第四次工业革命面前,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我们必须先把前三次缺的“课”补了,所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水平整体还很低,各地发展不均衡。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在紧锣密鼓地提升工业化水平,有些细分行业已经赶上甚至超越发达国家,但整体仍处于工业化水平较低的粗放原始阶段。

这些因素说明,我国建筑业正处于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过程中,其科技生产力增长空间巨大。对于从业人员来说,规模化的粗放型发展期已经过去了,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期就摆在眼前,机遇和挑战并存。

装配式建筑、新型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关系

对于《指导意见》和《若干意见》的出台,少数人认为原因是装配式建筑推行不下去了,笔者并不赞同这种观点。笔者在2016年曾提出,从装配式建筑到建筑工业化再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我国建筑业转型发展必经的三个阶段,其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大。笔者认为,三个阶段之间的关系是以装配式建筑为抓手,形成一定的基础产业格局,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转型发展,最终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建筑业生态。

正是多年来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有了以下几点共识:装配式建筑和新型建筑工业化有别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工业化程度越高,前期策划和多专业协同设计越重要。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大部分建筑师都认为是结构专业的事,这是典型的认知偏差。直到今年,人们才逐步意识到并开始对注册建筑师进行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培训;标准化的重要性突出。建筑业多年来处于粗放型发展模式,产业链割裂不协同,应大力发展标准化设计和标准化部品;预制构件、部品部件的生产工业化水平低下,信息化应用刚刚起步,企业和社会质量管控体系和模式有待优化。如果生产环节不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仍然由人工来操作,效率和质量便无法得到提升;产业碎片化问题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彻底显现。产业碎片化问题体现在项目的设计、生产和施工环节,也体现在企业以及行业的管理系统方面,已变成束缚新科技、新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装备制造业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因为缺乏需求端经验的支撑、产品标准化设计的支撑等,装配制造流水线水平处于早期基础发展阶段,在小型施工装配和工具方面也有很大缺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设计、采购、生产和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示范;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从预制混凝土开始,逐渐发展为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组合结构以及模块化集成建筑多点开花局面,有效促进了基础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重视,但受制于“碎片化”和设计源头数据的准确性,如何真正做到“一体两翼”发展,成为一些龙头企业的重要课题和任务。也就是说,装配式建筑更依赖信息数据、更依赖信息模型,反过来有效促进了BIM和信息化管理的落地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对施工组织和工人的作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解决项目管理粗放、人员素质低下、缺乏产业工人和精益建造的工法系统等方面的矛盾,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达成一致,不能为了装配而装配,需要有效策划和精益实施,要回归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减少人工和资源消耗的“两提两减”初心。

总之,装配式建筑的推广是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必不可少的阶段。在推广过程中,建筑业粗放型发展模式下的矛盾暴露出来,缺点被大众认识,改变行业从业人员的思维模式,填补了装备、部品部件、信息化产业、职业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的产业基础空缺,建筑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从这个角度看,《若干意见》就建筑工业化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意见,正是对装配式建筑推进到一定阶段的总结、延续和对未来发展的指引。

将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融于建筑工业化的转型发展中

智能建造是建筑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智能建造离不开工业化和信息化基础,同时也是智慧建筑实现的必要阶段。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是建筑业发展的3个阶段,其和建筑工业化发展步伐一致,互相依赖、协同和促进。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时不我待。要注意的是,如同发展建筑工业化要走完整装配式建筑阶段一样,发展智能建造也必须走完信息化这个基础阶段。目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筑业智能建造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有专家提出可以“三步并一步走”,笔者不赞成这种说法。建筑产业是一个复杂系统,建筑业信息化的实现相比于其他行业难度更高。2013年,笔者做过一个关于预制构件工厂数据传递和信息化管理的报告,时至今日,全国的预制构件工厂在生产环节初步完成了信息化建设,但与设计和施工的信息化连接依然不足,只有少数企业实现了数据全打通。

建筑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是行业参与者提出的。软件企业在宣传全流程达到信息化,而建设参与方信息化发展动力不足。如果信息化基础不完善,那么智能建造的应用可能会“点状化”和“碎片化”,形成不了系统。信息化需要和行业发展融合,行业发展需要向建筑工业化转型,建筑工业化需要标准和系统,这些方面都是互相关联、协同的。如何将信息化、智能化以及智慧化融合到建筑工业化发展中是个大课题,有很多路要走,要加快融合过程,更是难上加难,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产品思维和工业思维VS工程思维和项目思维

过去的10年,有从制造业投身于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事业的人,也有从建筑业投身于部品部件制造行业的人,这些有情怀、有理想的人值得敬佩。制造业从业者常说工程界缺乏产品思维和工业思维,而工程界从业者常说制造业的人不懂工程管理、不了解工程建设领域生态的复杂性,以制造业的管理方式管工程一定会碰一鼻子灰,以失败告终。这些都反映了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部分矛盾所在。

以模块化建筑为例,当一个工程采用模块化建筑形式的时候,模块化产品的制造商和工程项目承包商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因为模块化建筑的产品化率较高,施工现场主要的任务是安装和连接。国内某模块化房屋企业的高管是从汽车行业转型过来的,其发展理念就是“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引入制造业的精益管理、流水线、机器人作业等,将模块化建筑作为产品的标准,确保质量。由于湿作业少,现场更像一个大建筑产品的总装车间,所以,模块化建筑比较容易做到工业化2.0,相比传统项目更容易实现工业化、产品化。建筑工业化发展程度越深,产品思维和工业思维与传统工程思维之间的矛盾和差异性越小。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产业和消费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于消费者需求的反应周期越来越短、越来越快。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产品的标准,这使得产品的设计、制造更智能化、更符合需求、更能快速迭代。

那么,房屋何时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产品时代”呢?这取决于房屋子系统的工业化程度。届时,产品思维和工程思维将不会产生矛盾。因此,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时代所需。

仰视、环视和俯视之后要静下心来撸起袖子加油干

建筑业从业者各自的岗位和经历不同,大家要学会仰视、环视和俯视。仰视指的是向未来发展的高度看,无论人们接受与否,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来了,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推进,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深远影响,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也会提出更高的能力建设需求。环视是指积极了解外界的变化,包含了解国内外相关企业、技术的发展变化,了解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俯视是指定期检查企业和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优点和缺点,制定好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

当前,大家应该静下心来,认清现实后撸起袖子加油干。只有基础夯实了,才能走得更远,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建设之中。